1分鐘學孩事-被情感忽視的孩子

  從小到大,學校教給我們很多向外探索的知識,比如語文數學物理科學,但是卻缺少引導我們向內向自我探索的課程很多孩子,在不斷學習向外探索的過程中,跌跌撞撞的長大,順其自然地成為家長,又順其自然的將自己從父母那兒沿襲下來的一切,以同樣或者相似的方式,帶給自己的孩子。情感忽視就是其中常見卻不常被看見的一種。
 什麼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呢? 
  通俗來講,就是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自己本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持。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,家長給予的是不回應(unresponsiveness)不可及(unavailability)或者遺漏(omission)的。
  "不回應"指的是家長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,有意識地採取回避、否認或者批判的態度。比如轉移話題、或是批評孩子“想太多”、“太脆弱”等等。
  "不可及"指的是當孩子有情感需求時,家長沒有閒暇去理會,或是由於家長不在場,所以孩子很難找到家長並向他們求助。
  "遺漏"指的是家長疏忽了對孩子提供情感支持。家長可能會關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,但並不會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、是不是開心等等。
  情感忽視是一種"不明顯的傷害"。我們很難通過外在,判斷一個人有沒有遭受情感忽視。因此,許多人直到成年以後,才發現自己在情感需求方面,有哪里不太對勁。
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成年後會有哪些負面表現? 
自我方面
1. 低自我評價
  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通常會表現出"低自尊",一個人自尊以及自我價值的形成和家庭密切相關。可能會覺得自卑,得不到支持,很容易被打倒,氣餒,孤獨,喪失歸屬感。
2. 常自責、對自己生氣
  無法容忍自己的錯誤,頭腦中總有一個批評的聲音,指出自己的錯誤和缺陷,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加嚴格,經常生自己的氣。特別是父母屬於"完美主義者"父母常用不切實際的高標準來要求孩子。
3. 自我需求認知障礙
 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,父母關心的問孩子:“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?”,孩子就明白了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是"難過";而情感忽視的家長,可能會無視孩子的眼淚,或者譏諷孩子的軟弱。長此以往,孩子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哭,不明白自己的內在為什麼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
對他人方面
1. 反依賴:
  反依賴就是恐懼依賴他人。遇到什麼事,也不喜歡求助他人。當自己跟周圍的人進入到了一種親密關係,比如別人跟自己稱兄道弟的時候,自己就會覺得怪怪的,怎麼跟我這麼親近,這是一種反依賴的特徵。
2. 難關愛他人:
  我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推測他人的需求,而被情感忽視者長期不關注自己的情緒,因此也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。或是雖能意識到他人情緒低落,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別人好起來。
 所以我們可以怎麼去自我改善和療愈呢? 
自我關懷
  學會安慰和同情自己。別對自己要求太高,允許自己做個普通人,因為沒有人能夠完美。
  告訴自己,我就是我。不一樣的煙火,我可以接受我現在的樣子。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不改變,或者不批評自己,而是我並不覺得現在的自己是可恥的,我是可以慢慢改變的,我知道自己哪兒好,哪兒不好,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不喜歡什麼。
  抽時間仔細思索,寫下自己的優點,每天睡前閱讀,自我暗示。還有一種提高自尊水準和掌控感的方法,就是每天寫下一件要做的事,和一件不要做的事情。當自己堅持了很多天的時候,我們的自尊水準就會增加很多。
學習情緒管理
1. 學習監控自己的感覺。
   就是要覺知到自己的感覺。可以參考文學作品關於情緒描述的辭彙,每天三次將自己當下的情緒描述出來
2. 接受並信任自己的感覺。
  當你發生了一個感覺,不要責備自己,不要總想逃避,想壓制,想盡快擺脫,而是去觀察它。當你能夠好好地觀察自己的情緒的時候,你的壓力反而會減小。
3.學習有效地表達感覺。
  我們很多人不會表達,比如說夫妻吵架,自己很生氣。這時很多人的表達方式是咒罵對方。這種感覺是在指責別人,這樣的表達只會破壞關係,讓局面更複雜或者失控。要學會去表達情緒,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。說我真的覺得很生氣,我此刻覺得很委屈,你的話讓我覺得很孤獨等等都是。
學習適當依賴他人和尋求幫助
  嘗試著打開心扉,去跟婚姻中的伴侶或者是友誼中的閨蜜,深層次的溝通交流,允許自己在某些時候依賴她們,從他們那裏獲得一些力量能量。也要去尋求一些其他的幫助,當自己感覺扛不住的時候,當覺得這事兒自己不行的時候,去問問別人,請求支援,很多時候壓垮我們的只是我們的逞強而已
試著去關愛他人
  我們需要在生活中常常樹立這樣一個觀念——理解他人,關愛他人。
  理解他人:懷持推己及人之心,在處人待物過程中,己所不欲勿施於人,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需求,理解他行為之出發點;
  關愛他人:是一種心懷善意,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關愛,我們的家屬、子女,嘗試去理解她們的情感需求,從愛的角度去溝通,生活上也少不了關愛,別人給予我們關愛,那我們更應該去關心愛護他人。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